深圳鹽田河入海口處的避風塘,為遠近漁船躲避風浪之所。因其臟臭的水質,多年來一直為鹽田居民所詬病。近幾年,鹽田區的“兩會”代表和委員多次提交相關議案,呼吁對避風塘環境進行綜合整治。今年初,鹽田區人大甚至還就此召開一場詢問會,責任單位現場向與會代表做出承諾:區工務局6月底前完成污水頂管工程,區環保與水務局隨后進場實施綜合整治工程,年底前完成所有工作。如今時間已過半,整治工程究竟進展如何,工程完工后能否徹底解決避風塘的臟臭問題呢?
探因:避風塘池水緣何發臭
避風塘分內塘和外塘,內塘水和鹽田河水均經外塘流入近海。記者日前在避風塘調查發現,塘內池水呈黃綠色,渾濁不堪,岸邊漂浮著大量生活垃圾。水體散發的腥臭幾十米外就能聞見,烈日暴曬后臭味愈發濃烈。
據了解,避風塘水質近年來之所以每況愈下,根源在于周邊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塘內,部分漁民隨意丟棄海產品和生活垃圾等也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2005年,鹽田區曾開展鹽田河綜合治理工程,對鹽田河主干河道進行沿河截污。但由于內塘周邊污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后,建成的一座臨時污水泵站后來又因種種原因關閉,導致避風塘片區污水沒有出路,無法被正常收集至鹽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
追蹤:地理環境復雜施工艱苦
2008年,鹽田區工務局設計了一條從鹽田河東岸至23號泵站的污水管道,管道長557米,直徑為1.2米。工程造價為830萬元,于2009年2月進場施工。該污水管道建成后,可將鹽田墟鎮包括海鮮街及避風塘周邊社區所產生的污水收納入地下管道,同時為鹽田坳、北山等片區發展預留污水排放管道。然而,這項旨在解決避風塘環境問題的頂管工程卻一直拖延到現在仍未完工。
工期一再拖延,問題就出在施工線路復雜的水文地理環境上面。據悉,工程動工半年后,頂管作業現場出現嚴重塌孔,施工單位因技術力量薄弱難以繼續,最終選擇退場。鹽田區工務局被迫重新招標,新的施工單位于2010年7月再次進場施工。
鹽田區工務局一楊姓工程師告訴記者,管道所經區域為填海區,地下的石塊、沙袋圍堰等各種填埋物都會影響到頂管作業,潮汐帶動的地下水位變化同樣令施工時段斷斷續續。經過歷時四年多的艱苦施工,這一污水頂管工程在多次延期后終于即將完工。據鹽田區工務局透露,頂管工程近期正在進行閉水試驗,將于8月底市水務集團現場驗收后交付使用。
展望:一池清水有望重現
頂管工程的完工,但并不意味著避風塘就可一勞永逸地告別臭味。“建成的污水管道只能吸納避風塘周邊70%到80%的污水,靠近內塘的漁民新村等一些地方的污水還是直排入海的。”相關工程師告訴記者。
據了解,2007年,鹽田區為實現鹽田墟鎮片區的污水集中收納,開始實施污水系統完善改造工程。結果區工務局在進駐漁民新村施工時,因需要開挖村道遭到村民的激烈反對,最終只能放棄。目前該村有排洪和排污兩條管道,都直接通到避風塘內塘。
鹽田區環保與水務局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10年和2012年,鹽田區先后對避風塘內塘和外塘進行了清淤,花費上百萬元,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截污不力,污水直排入海。“按計劃,今年在頂管工程竣工后將再次進場實施避風塘內塘綜合整治工程,投資350萬元,工期約為5個月。”
據了解,這一綜合整治工程將原來頂管工程中沒有納入污水收集系統的漁民新村片區、海鮮街二期及避風塘內塘東側靠近塘邊的一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納入污水管網系統。同時組織對內塘進行清淤及海水循環置換,并對避風塘周邊的環境進行美化治理,修建擋土墻,種植花草樹木,從而使避風塘內塘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
按上述規劃,漁民新村等處污水直排的現象將得到遏制,避風塘有望重現一池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