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啟動以來,山東省財政克服財力緊張等困難,多方籌集資金,不斷加大對面源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沿線環保能力提升、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累計籌措資金75.16億元投入南水北調沿線治污工作,推動南水北調干線水質穩定達標,為南水北調東線如期通水提供了資金保障。
記者從山東省財政廳獲悉,自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啟動以來,山東省級財政累計籌措資金75.16億元投入南水北調沿線治污工作,推動南水北調干線水質穩定達標,為南水北調東線如期通水提供了資金保障。
據山東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介紹,為推動南水北調沿線治污工程協調順利開展,山東財政堅持規劃先行,積極配合環保部門完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山東段控制單元治污方案》確定324個治污項目,編制了《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山東段水質達標補充實施方案》確定140個治污項目。同時,扎實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編制了《南四湖生態環境保護試點總體實施方案》,確定了195個治污項目。
十多年來,山東財政克服財力緊張等困難,多方籌集資金,不斷加大對面源污染防治、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沿線環保能力提升、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山東省財政共籌集資金29.9億元,采取對退耕還濕和退漁還湖農民予以補償、工程投資補助等方式,支持沿線各市在河流入湖口、湖濱帶、河灘地建設人工濕地和生態修復工程。目前,沿線已累計建成人工濕地14.6萬畝,修復自然濕地16.3萬畝,南四湖流域內已恢復水生高等植物68種,物種恢復率達92%。
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山東省財政籌集資金32.05億元,采取建成獎勵、貸款貼息、投資補助等方式,鼓勵沿線加快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沿線共建成污水處理廠93座,日處理能力409萬噸;建成垃圾處理廠53座,日處理能力2.2萬噸。
針對沿線河流多、流動風險源監管難度大等問題,山東省財政累計籌集資金1.91億元,支持南水北調沿線加強環保能力建設,構建了完善的生態監管、預警防范和應急處置體系。
另外,從2011年起,連續3年將沿線12個縣(市、區)納入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范圍。省級3年共籌集資金10.3億元,支持其加快農村小型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人工濕地建設,以及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為了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更大使用效益,山東省財政還創新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從2008年起,按照“誰污染誰賠償、誰保護誰受益”原則,在南水北調大汶河流域開展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引導泰安、萊蕪兩市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同時,安排1億元,對濟寧、泰安等市清理取締和標準化改造網箱、網圍工作予以獎補,引導湖區轉變漁業養殖方式,建立漁業污染防治長效機制。
經過持續投入和治理,南水北調沿線水質得到根本性好轉,由過去有河皆污、魚蝦絕跡、水質全面呈劣五類,轉變為輸水干線9個監測點均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20個支流監測斷面均達到規劃水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