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是加快發展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寧波的題中之義和重要內容。鄉村的青山綠水、清潔空氣,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過上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城市環境的綠色屏障。如何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事關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寧波日報推出一組聚焦農村生態環境系列報道,重點關注和剖析農村污水處理、環境整治、“三村一線”、農房“兩改”等問題。
“污水治理后,河水清澈了、魚兒也多了,周末前來垂釣的人站成一道風景。”向家村年過花甲的陳永康說,向家河的“重生”,令人感到驚喜。
向家村是北侖新碶街道一個典型的“城中村”,村中的向家河承載著一方水土的記憶。改革開放以來,只有1500余人的向家村,涌入了1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人口陡增,給向家河帶來沉重的負擔,原本清澈的河流,因為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拋入,一度發黑發臭,村民們怨聲載道。
去年初,北侖區對向家河等多條“城中村”內河進行集中治理。“避開汛期,施工人員挨家挨戶把管網鋪設到位,讓農村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處理。”水利工程師胡滿軒介紹,治理向家河,區政府共投入600余萬元。
這也是北侖區實施的“水清岸潔”工程的一個實例。當地計劃5年投入5億元完成農村的污水治理,基本消除生活污水對地下水體的持續污染,實現農村環境整潔、生態和諧的目標。目前,全區69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順利推進。
向家河告別“黑臭”時代,獲得“重生”,是寧波市許多農村內河變化的一個縮影。
寧波市河流眾多,河網密布,山溪源短流急。據調查統計,全市有河道11000余公里,河網水面面積271平方公里,河網容積近6億立方米。
2003年起,市水利、環保、農辦等部門先后啟動了“千里清水河道”建設、村莊水環境整治、鎮鄉水環境建設、農村污水治理等項目,目標是“水清、流暢、岸綠、景美”。
疏河,是為了打通水域的“毛細血管”,讓“肌體”活起來。2008年,鄞州再次決定“用三年時間、投入3億元資金”,開展新一輪河道疏浚整治。至去年底,全區共投入區級資金4.1億元,累計疏浚河道1657公里,綠化河道兩岸649公里,建成生態河道53公里。鄞州區水利局負責人介紹說,從今年起計劃再用3年時間投資2.05億元,治理河道131公里,整治河段102處,涉及河道77條。目前,已開工建設云龍、古林等5個項目。
截污,是農村污水治理的治本之策,是“看不見的戰線”。2010年7月,寧波市與世界銀行簽訂合作協議,由世行貸款給寧波市2000萬美元,實施新農村發展項目子項目———農村污水處理項目。為此,市財政和各縣(市)區各配套2000萬美元,共計6000萬美元,計劃到2015年完成全市150個村的污水處理。據悉,這也是世行在中國進行新農村發展的第一個項目。
世行貸款農村污水處理項目,由市農辦負責實施,計劃分五批。首批在余姚、象山、寧海、奉化選取了14個水源保護地、水庫上游的村莊進行試點,2011年全部驗收合格。第二批,實施28個村,至今已有18個村完工,余下的村將陸續完工。第三批,將實施30個村,已完成工程的招投標,其中,奉化的5個村開始動工。第四批,已完成項目設計。
“由于農民的住房分散,村莊地勢高低不平,給污水處理工程帶來了不少困難。”市農辦有關負責人說,村莊污水處理工程比較復雜,需要將每家每戶的廚房水、衛生間水收集起來接入管道,通過總管道輸送到一個大池,集中進行生物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工程分為接污系統、管網系統、終端處理三大部分。終端污水處理技術是項目的關健。目前,我市已探索出厭氧+二級滴濾設施+土地處理、一體化設施+土地處理、厭氧+生物轉盤、厭氧+人工濕地等四種處理方式。
在世行污水治理項目的帶動下,各縣(市)區政府紛紛自籌資金,大力實施農村污水治理工程。象山縣計劃每年投入5000萬元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在“十二五”期間完成200個村的生活污水處理任務。去年,已投入資金5872萬元,建設完成27個村污水處理工程,目前,共有69個行政村建成分散式污水處理站。
慈溪市創新了河道管理,率先實行“河長制”,由各鎮、街道班子成員及村主要負責人任“河長”,實施河道保潔、清淤及沿河污染源治理。到去年已對全市381條二、三類河道實施了“河長制”。同時,還率先啟動實施了飲用水源生態補償機制。
鄞州采取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和分散式生態處理相結合的處理方式。去年,全區共實施14個鄉鎮71個村170個點的污水處理工程,其中158個點已經建成,建設污水收集管網約480公里,工程累計總投資1.8億元,受益農戶3.2萬戶,農村污水治理實施力度和投入資金為全市之最。
記者采訪中也發現,由于少數企業偷排污水、毒水,臨河村民向河流隨意拋撒、傾倒垃圾,一些“城中村”、近郊村、城鄉接合部、鄉鎮工業小區的內河污染十分嚴重,成為群眾關注和投訴焦點。
有關專家指出,臨河企業、村民和住戶要提高環保意識,從我做起,保護好家門口的水環境。由于村莊截污、內河治理工程復雜,資金投入大,需多方籌資,眾人出錢出力。還河水清澈原貌,讓水鄉再現魅力,還需各方齊心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