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污水處理產業盡管表面上看起來熱烈風光,市場環境還有待完善,不少大型企業雖然上市,也基本處于“溫飽”的狀態,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痛和困擾產業多年的疑難雜癥難以消除,使得產業發展在經歷了前期的快速跑馬圈地之后,向深度的發展時遭遇瓶頸,為此本刊記者采訪多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并就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采訪了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研究員。
實現統一歸口化管理
據了解,環保部原來隸屬于建設部,2008年環保部才成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并分別由住建部、水利部、環保局,有時還涉及農業部等其他部門分管,造成功能重疊,并且上下級管理不暢。對此王金南解釋說: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多由政府運行管理,相當一部分屬于事業單位,甚至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排污收費等管理難以執行。有的城市排水設施主管部門是建委或城管局或公共事業局,污水處理廠由市政工程處管轄、市政維護處領導、專門成立指揮部或公司進行建設和管理,造成污水處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盲區。因此,他建議,各城市的污水處理和排水設施應該統一歸口管理,多方合作治理污水的行業格局。建議將污水處理管理部門統一命名為“污水處理管理處”,其隸屬關系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部門。
市場化競爭不充分
環境服務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城市污水處理作為重要的市政基礎設施服務,長期以來在傳統經濟和公用事業的管理模式下,一直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看待,沒有體現出這項服務真正的市場價值。污水處理行業暴露出的諸如建設運行不力、管網建設滯后、配套資金落實困難、企業盈利難等一系列問題,均與行業運行的市場機制不完善有關。
作為管理型服務行業,首先是政府作為主管部門為污水處理服務企業提供管理服務。其前提是政府發揮管理者的規劃及制度設計職能,保證污水處理服務企業正確、有效地行使經營管理職能。
王金南研究員指出,水不僅是商品,也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由于水務服務行業具有公共事業性質,屬于民生范疇。目前,我國僅允許企業取得合理的利潤回報率,“保本微利”應是水務行業長期發展的基本思路。通過設定一定的門檻和必須的資質要求,本著有序和適度的競爭原則讓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進入污水處理行業。并提出鼓勵政府部門購買環境服務。由服務運營的角色轉變為監督監管的角色,不僅能夠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服務質量還可大大節約服務成本。
對此,中持北京環保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國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保本微利’其實是個錯誤觀念,實際上資本只要進入產業,就有它要遵循的經濟規律,不是讓誰掙少掙多的事情,錢有錢的規律,掙不著錢錢就跑了,如果非要留著,那質量就變壞了。”
而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環保企業之一——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也指出:事實上,污水處理行業有一半多在政府手里,形成國有企業的小壟斷,但其專業性不強,運營成本高。某些國有企業靠地方財政的“輸血”,變成利潤,抑制了產業的技術發展,還有些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圈一大筆錢作為他用。而不少民營企業專業水平高、設施可靠、對環境影響更安全,且成本低很多,卻因為市場不能完全放開而裹足不前,有的甚至不得不退出這一市場。這種局面使得市場競爭不充分,短時間內對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干擾,使得產業的健康成長滯后很多年。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狀況必不長遠。
“市場要側重于效率,政府的職能是平抑市場帶來的不平衡,解決公平問題,而不是直接參與生產活動。若非如此,企業的創新能力會越來越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水務)局主管蔡靂也向記者表示。
市場環境有待完善
良好的市場環境是企業發展的有力保障,污水處理行業也不例外。對此,王金南指出,我國水環境服務合同等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存在缺乏專門規范水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法規,缺乏對水環境服務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激勵、稅收優惠、融資機制扶持,水環境服務業標準體系、市場監督體系不完善,市場不規范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企業確實深有感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日成指出,比如特許經營權還沒有立法,政府違約的時候該如何處置,法律上要明確,因為企業和政府打官司很難打贏,即便打贏也很難執行。企業若在經營上受到法律上保護,對這個行業的投入會更踴躍。面對企業經營的風險,很多資本雖看好這一產業,卻駐足觀望,或謹小慎微,導致行業發展受到障礙。
文一波董事長則向記者表示污水處理企業的稅賦過重,污水處理廠按工業企業收稅,其中包括25%所得稅、土地稅、房屋稅、營業稅、增值稅等,對于剛剛起步不久的行業來說負擔過重。
此外,政府還應在監管方式力度上做些調整,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例如目前政府只檢測污水處理廠的COD(化學需氧量)減排,進水和出水的濃度和流量,從數據上看是減排掉了,但實際上污染是轉到污泥里了。政府也注意到這種情況,但在污泥處置上沒有考核的指標,并且付費收費機制沒有涵蓋污泥處置這部分。實際上污染并沒有減排完,而是轉為固廢,留給環境。這樣的監管方式不合理,不完整,不少企業都鉆了空子。當然要進行污泥處置還要付出成本,并且技術上,污泥處理難度比污水處理更大。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并拿出對策來。
創新融資需新途徑
盡管資本市場一致看好城市污水產業,但是水務服務是資本沉淀性行業,產業主體融集的資本成本巨大,難以支撐資本的高收益要求。而產業發展匹配的低收益、長穩定的金融配套工具嚴重缺乏,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王金南指出,一是繼續推行股權和債券融資,健全有關法規政策,給進入水務行業的資本信心;二是政策性銀行可考慮設置專門針對水務行業投資主體的期限長、利息低貸款服務,允許采取更靈活地貸款方式,如實施部分股本金貸款,以特許經營協議作為抵押條件等;三是歐美一些國家在發展水務行業時往往采用市政債權政策配套,我國目前已經提出開展該方面試點探索,應加大該政策推行力度,水務行業是優選領域之一。中長期資金是支持水務行業的中堅力量,投機逐利性較強的商業性資本極少問津,因此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水務行業,首先要穩定政府與企業的公共服務合同關系,這樣才能給進入水務行業的資本以信心。
許國棟也認為上市是資本對污水處理行業青睞的體現,但并不意味著馬上就賺錢,股市上的回報要求很高,在國外,這個行業更適合與一些基金結合起來,雖然收益低,卻很穩定。
藍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東晟呼吁政府的相關政策能夠與發達國家銀行統一,允許將污水處理收費權作為質押。王金南向記者表示,目前正實施以排污許可證抵押的第三方擔保交易試點,降低水環境服務運營企業經營風險。
未來市場空間可觀
盡管污水處理市場上存在著諸多困難,企業對未來這一行業的市場空間依然抱有足夠的熱情。許國棟認為,一方面污水處理廠有量的增長,沒建的得建,雖然增建的速度沒有以前快,另一方面是質的變化,隨著污水出水標準的提高,將帶來新的市場改造和投資機會。此外,自來水由原來36項標準提高到106項標準,而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自來水尚不達標,水質的升級改造也會帶來很大的市場空間。
而文一波看到的是設施運營的專業化拓展上,他認為需要一些共性的資源,包括設備維護、管理、軟件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每一個都可以做大規模。另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市場將更加開放,將形成綜合化與專業化分工合作的格局,中小企業更有優勢,靈活性、專業性更強;而大公司依靠規模,將在設備制造,外包采購、平臺管理中占據主導。這些還不包括規模要比城市更大的鄉鎮農村的污水處理,這方面企業在嘗試中已經有很多創新。
“理論上,生活和工業污水的處理是可以吃一輩子的,而現在地下水源的劣化也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已經做了兩個自來水的提級,實際上是因為地下水受到污染,用常規的辦法是沒法解決的。”雖然這也是未來的市場空間,卻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鄭東晟更多的是從差距看到的市場,“在核心技術上,我國在工程上大量使用進口的,三分之二的反滲透膜都是從日本進口的,關鍵是我們沒有核心技術,這個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需要我們去攻關,等到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技術,那也會創造一個新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