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對113個環保重點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情況進行了評價,所發布的2012年度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評價結果顯示,113個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的平均分連續第三次錄得增長,但年度增幅卻明顯呈逐年下降趨勢,顯示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正遭遇瓶頸。
其中,山東省青島市以74.4分排名第3位,煙臺市以51.3分排名第35位,威海市以42.7分排名第50位,淄博市以40.2分排名第55位,日照市以39.1分排名第59位,濟南市以38.7分排名第61位,泰安市以25.6分排名第98位,濟寧市以24.2分排名第101位,濰坊市以24分排名第102位,棗莊市以12分位列倒數第一。同時,在2012年度評價結果中,濰坊市因較上年退步14.8分入選“退步最大的10名”。
“這個指數主要展示了各大城市對于污染源的公開程度,分為8個項目進行考核,其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監管信息公示,信訪、投訴案件及其處理結果公示,已申請公開情況等3項。每一項又從系統性、及時性、完整性、友好性等4個方面進行評價。”7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評價報告提出,面對當前嚴峻的大氣、水、土壤污染形勢,必須盡快改變污染源信息公開零散、滯后、不完整、不易獲取的局面。同時,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在線監測數據平臺建設的長足進步,江蘇、浙江等省份和寧波、武漢等城市在不同項目上的良好實踐,以及主要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都為污染源信息公開的擴大和突破創造了條件。
在馬軍看來,要盡快實施污染源監管信息的全面公開,必須從3方面入手。第一,實時發布重點污染源企業的在線監測數據;第二,系統、及時、完整地發布排污企業的日常監管信息;第三,定期公布企業的各項污染物排放數據。
“中國的環境保護受制于三大難,即環境執法難、環境訴訟難、社會監督難。面對迫切需要應對的環境危局,通過擴大環境信息公開,引導公眾依法理性地參與,促進企業開展污染治理,是積極且穩妥的切入點。”馬軍說。
對于該評價能夠起到的作用,馬軍表示樂觀:“去年公布的2011年度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淄博市的排名非常靠后。之后,淄博市查找不足,研究解決辦法。通過一年的努力,淄博的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情況有了很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