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長街鎮鎮區污水管網改造(一期)工程項目審批前公示
一、建設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寧海縣長街鎮鎮區污水管網改造(一期)工程項目;
建設單位:寧海縣長街鎮人民政府;
建設地址:寧海縣長街鎮鎮區內;
工程內容及建設規模改造工程污水管線總長2543米,檢查井79個。排水按規劃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管徑為DN300 ~ DN500UPVC管,路面窖井蓋均采用普通復合材料井蓋,工程擬收集約1500戶居民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收集后匯入郵電路東側已建的管徑為DN800的主管管網,最終排入長街鎮污水處理廠。
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本項目運營期環境影響較少,環境影響主要體現在施工期“三廢”施工廢水、施工廢氣、施工時產生的棄方,以及設備運行時產生的噪聲等。
三、項目擬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內容
類型
|
排放源
(編號)
|
污染物名稱
|
防治措施
|
預期治理效果
|
大
氣
污
染
物
|
施工
|
粉塵
|
灑水抑塵,灑水次數和灑水量視具體情況而定。
|
將影響降低到最小且達到相關要求
|
運營期
|
/
|
/
|
||
水
污
染
物
|
施工期:
生活污水
|
COD
氨氮
|
施工人員臨時住房租用附近居民房加以解決,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在租用地產生,經處理后排入附近河道
|
達標排放
|
施工期:
生產廢水
|
SS
|
沉淀處理
|
||
運營期
|
/
|
/
|
||
固
體
廢
物
|
施工人員
|
生活垃圾
|
集中堆放到指定地點,由環衛部門清運。
|
符合有關環保規定
|
基礎開挖
|
棄土
|
土石方自身消納后余棄方擬用于臨近規劃道路、城鎮建設填方,棄方經合理的處理處置后對周圍環境影響不大。
|
||
噪
聲
|
施工期:選用低噪聲的施工機械和施工作業方式,以減少施工作業對附近村民的影響。在居民點附近施工時,對施工機械或施工場地邊界設置臨時隔聲圍護。在居民點附近夜間停止施工,必須連續作業的,應報當地環保部門審批,并公告居民。
|
|||
其
他
|
(1)對入網水質的監管
為了使入網廢水不影響長街鎮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入網廢水必須達到相應的入網標準要求,即必須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規定的三級標準后方可接入,從而確保進水達到長街鎮污水處理廠入網的設計指標要求,實現達標排放。
(2)風險防范措施
制定事故處理應急方案,落實各工作人員的責任,同時要定期進行演練,以及時處理事故;在事故發生時,應根據事故應急計劃,及時通知環保、水利、市政、漁政等有關部門,通過暫停長街鎮居民向污水干管排放廢水的方法,減少事故廢水排放量;建立可靠的運行監控系統,避免事故發生;在管網鋪設的路線上,應間隔一段路就架設一些警示標志,盡量減少野蠻施工和人為破壞對管網正常運行的影響,從而減少管網破裂的事故風險。
|
|||
生態保護措施及預期效果:
本建設規劃區域內的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將使土地資源利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人工栽培植物及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產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本項目施工期及營運期應做好以下生態保護措施:
1、揚塵防治措施
針對施工期揚塵的問題,在污水主干管施工期應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1)在施工過程中,作業場地將采取圍擋、圍護以減少揚塵擴散,圍擋、圍護對減少揚塵對環境的污染有明顯作用,當風速為2.5m/s時可使影響距離縮短40%。在施工現場周圍,連續設置不低于1.5m高的圍擋,并做到堅固美觀。
(2)在施工場地安排員工定期對施工場地灑水以減少揚塵量,灑水次數根據天氣狀況而定,一般每天灑水1~2次,若遇到大風或干燥天氣可適當增加灑水次數。
(3)對運輸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車輛加蓋篷布減少灑落。同時,車輛進出裝卸場地時應用水將輪胎沖洗干凈。
(4)對建筑垃圾及棄土應及時處理、清運、以減少占地,防止揚塵污染;堆放場地灑水,防止二次揚塵,改善施工場地的環境。
2、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控制對產生高噪聲設備使用,盡量安排在白天使用,深夜(22:00--6:00)不得使用強噪聲設備。汽車晚間運輸盡量用燈光示警,禁鳴喇叭。此外,應對產生噪聲的施工設備加強維護和維修工作。
建筑施工由于各階段使用的機械設備組合情況不同,所以噪聲輻射影響的程度也不盡相同。管道鋪設前的路面破碎施工階段設備多屬高噪聲機械,噪聲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強度高。相比之下,管道施工期間的噪聲相對較弱,主要是有些路段受條件制約,只能采取人工挖土方的施工方式。由于管道施工是在露天作業,流動性和間歇性較強,對各生產環節中的噪聲治理具有一定難度,下面結合施工特點,對一些重點噪聲設備和聲源,提出一些治理措施和建議:
(1)從規范施工秩序著手,合理安排施工時間,合理布局施工場地,選用良好的施工設備,降低設備聲級,降低人為的噪聲,建立臨時隔聲障減少噪聲污染。
(2)對各施工環節中噪聲較為突出且又難以對聲源進行降噪可能的設備裝置,應采取臨時圍障措施,在圍障最好敷以吸聲材料,以求達到降噪效果。
3、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人員臨時住房租用附近居民房加以解決,因此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在租用地產生,經處理后排入附近河道。棄土方堆場四周設擋土堤、排水溝等。
4、施工固廢
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應統一收集后由環衛部門清運。開挖的土石方及時回填、棄土及時進行合理處置,棄方擬用于臨近規劃道路、工業區建設填方。
5、生態環境
加強施工管理,使管線沿線的植被破壞減少到最低程度。管道施工時采取分層開挖、分層堆放、分層回填的方式,施工后及時進行平整、恢復地貌;在管道的開挖過程中,要避開雨季,在水土流失嚴重地段修建排水管道。合理規劃設計,盡量利用已有道路,少建和不建施工便道。
施工結束后恢復地貌,應采取人工植樹種草的措施,加快植被的恢復進程,同時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進行防護。要嚴格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設計施工。綠化最好選擇有吸附作用樹種,如黃楊、夾竹桃、懸林木、廣玉蘭、杉樹等除臭效果較好的樹種,這樣不僅能有效降低廠界四周的噪聲影響,而且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植被面積。主要綠化措施有:空地遍植草皮、綠籬和灌喬木,形成多層次隔離帶與防護林帶。
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期間,由于地表開挖量大,棄土較多,且植被破壞嚴重,若不采取妥善措施將使擬建項目所在地的土壤流失量出現成倍增長的趨勢,因此,應采取嚴格的環保措施,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的發生:
(1)在開挖建設中,應盡量避開雨季;
(2)工程施工中做好土石方平衡工作,開挖的土方盡量作為施工場地平整回填之用;棄方擬用于臨近規劃道路、工業區建設填方。
(3)臨時堆放場應選擇較平整的場地,且場地使用后盡快恢復植被;
(4)工程施工應分期分區進行,不要全面鋪開以縮短單項工期,尤其是管網鋪設工程。開挖的裸露面要有防治措施,盡量縮短暴露時間,減少水土流失;
(5)施工場地應注意土方的合理堆置,減少水土流失對河流及雨水管網的影響;在砂石料場地周圍堆置草包擋砂,場地四周可開挖簡單的排水溝引走場地上的積水。
|
四、環境影響報告表提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本項目在落實各項污染物防治措施和本評價提出的有關環保要求,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前提下,項目本身從環保角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