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21日,一場特大暴雨重創北京,全市79人死亡,127.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161.57億。
在此之前,京、津所在的海河流域已有近50年未發生過較大洪水。“防洪”這根弦,在很多人的頭腦中早已松懈。
暴雨過后,天氣預警、雨洪排除、河道防洪等諸多問題引發反思。主政官員的治水思路,也在逐步調整。記者昨天從北京市水務局獲悉,新版《北京市防洪排澇規劃》已開始重新編制,新規劃涉及防洪、排澇、雨洪控制與利用、山洪災害防御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內容,其核心是為北京打造一個“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滯”的防洪排澇體系。
作為本報兩會報道“聚焦”板塊的開篇之作,今天我們關注這個新的防洪排澇規劃。
排洪:
市水務局規劃處相關人士介紹,新規劃將對全市河道進行功能定位,劃分防洪、排澇河道兩類,但有些河道可能是兩者結合。比如永定河、潮白河這些屬于防洪河道,因為這些河流主要承擔上游來水的過境和境內山區洪水排泄任務,如永定河需要承泄上游山西、內蒙古和河北的洪水。而涼水河(城區段)則主要屬排澇河道,承擔北京中心城南部地區排水任務。
全市河道將實施功能定位
山區畫洪水淹沒線方便逃生
市水務局規劃處相關人士表示,新規劃明確,將根據河道的功能和重要性確定各條河道的防洪排澇標準,并推算河道水面線,擬訂河道治理規劃方案,提出河道疏浚、堤防加固、險工治理的工程措施。重點考慮干流河道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洳河及中心城、新城范圍內較為重要的防洪排澇河道。
根據不同的河道,水務部門將選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比如針對防洪河道,側重于按照規劃防洪標準加強堤防等設施建設,達到規劃斷面,避免決堤或河道漫溢。而排澇河道需要更多考慮沿線排水管道、匯水支流的高程,加強疏挖,確保匯水區域的水能夠流得進、排得出。
據介紹,目前北京市永定河、潮白河這樣的一、二級河道堤防總長約440km,累計達標長度210km,達標率48%。其他中小河道達標率更低。“我們通過7·21發現,有一部分中小河道防洪排澇標準偏低,造成洪水漫溢或潰決。”
上述人士介紹,山區河道的防洪措施將根據山區河道的特點進行制定,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創新就是要將洪水的行洪線提出來,10年一遇洪水的淹沒線在哪兒,20年一遇洪水的淹沒線在哪兒,“我要告訴你,水會漲多高,到什么位置,我要把這條線畫出來,你就不能在這里蓋房子,或者即便現在蓋了房子生活在這里,一旦暴雨到來,根據雨情預警,村民能夠意識到危險,及時逃生。”
北京市大大小小的村莊,很多建設在河道邊上,村民世代生活在河邊,一旦遭遇暴雨,面臨著屋毀人亡的危險。目前北京市每年都啟動山區農民搬遷工程,將泥石流高發區的居民整體搬遷。但有些村莊搬遷可能比較困難。規劃首次明確了山區河道的行洪標準,將解決這個難題。
“將這個行洪線畫出來,是保障防洪安全的一個管理方法,相當于一個警示,在河道行洪線內的違法建筑可能要拆除,我們將通過這個行洪線,提示老百姓下雨能及時逃生,確保生命安全。”該人士表示。
規劃實施后,技術人員將通過科學的計算將行洪線畫出來后,還需要區縣部門制定應急預案,及時發布雨情、水情,明確安全轉移路線,設立臨時安全避難場所等,這樣行洪線的警示作用才能最終發揮出來。
分析:
北京防洪工程欠賬多
按照此前發布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按不低于2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新城根據規劃人口規模及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分區設防條件等,按照50年到10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建制鎮按照20年一遇的標準設防。
7·21災害發生后,眾多專家指出,北京的防洪體系并不健全。據調研普查,北京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欠賬較多。例如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等的堤防仍未全線達標;拒馬河現狀防洪排澇能力僅為5到10年一遇,中小河流治理滯后,河道標準低、排水能力不足。此外,小清河分洪區避險設施均未啟動建設。
北京市節水管理中心主任李會安此前曾表示,影響城市防洪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造成水流量增加,加劇防洪排澇壓力。包括城區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導致相同量級降雨情況下,徑流系數加大、流量增加、匯流加快,加重了城市雨水管網和河道的防洪排澇負擔。雨水排除系統建設跟不上地區發展速度,道路建設和排水管網及下游河道治理不同步。
蓄水
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為滯蓄雨洪水,北京將結合現有湖泊、低洼地、砂石坑等區域,因地制宜,確定蓄滯洪(澇)區。提出蓄滯洪(澇)區規劃方案,包括蓄滯洪(澇)位置、邊界范圍、需要滯蓄的水量、啟用標準以及配套工程等。
84座立交橋排水系統分3年完成升級改造
全市將建4座“天然調蓄水池”
雨水是否成災,除了防洪設施的強大外,就是依靠城市排水系統。
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石維新表示,目前北京市的雨水排除系統建設標準偏低、能力不足,造成雨水“收不進、排不出”。業內專家也提出,北京市的部分排水管道因使用年限長,結構老化嚴重,成為社會公共安全隱患。另外,收水設施還存在雨箅子數量少,收水設施不足,垃圾堵塞雨水口和下水道等問題,造成雨水收不進。
據統計,7·21特大暴雨,全市20多座橋區積水,中心城區積水點達到63處,積水深度0.5到6米。按照規劃,全市20座立交橋將集中建設蓄水池及其他排水工程,工程預計今年6月1日入汛前完工,投資15億至20億元。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將分3年完成84座立交橋的排水系統升級改造,其中計劃今年進行改造的是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出現嚴重積水的20個橋區,包括蓮花橋、安華橋、六里橋、農展館橋、大鐘寺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工程目前遲遲未動工的主要原因是涉及到拆遷,因為拆遷資金困難,所有工程尚未動工,但肯定是要改造的。
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為滯蓄雨洪水,北京將結合現有湖泊、低洼地、砂石坑等區域,因地制宜,確定蓄滯洪(澇)區。據石維新介紹,西郊砂石坑蓄滯工程項目已經獲得政府批復,年內將啟動建設。2015年底前還將完成南旱河、三海子、通州新城等3處大型雨洪滯蓄工程。
據了解,西郊砂石坑的規劃容量大約為700萬方。南旱河雨洪滯蓄工程,則將通過合理建設閘壩,利用河道及周邊低洼地蓄滯雨洪水,減輕中心城排水壓力,目前蓄滯工程正在做相關規劃。此外,已經形成的北運河流域等河道內外盜采砂石造成的大小砂石坑都可作為雨洪蓄滯設施,加以利用。
探訪:
西郊砂石坑已廢棄多年
西郊砂石坑位于海淀區和石景山區交界處,在五環路東側、阜石路南側,南邊緊挨田村山南路。昨天,記者來到西郊砂石坑,大雪覆蓋下的砂石坑深度達數十米,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由于多年閑置,目前西郊砂石坑雜草叢生,非常荒涼。
公開資料顯示,西郊砂石坑是原北京市建材局(現金隅集團)開采砂石的場所,曾是北京最大的采石場。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經過40多年的開采,西郊砂石坑面積已達117公頃,后由于有地下水溢出,上世紀90年代中期停止開采。
在北京市1995年編制的防洪排澇規劃中曾提出,利用西郊砂石坑建調蓄工程的規劃,但該工程一直未提上議程。有關人士透露,因為和相關單位的協調沒有進展,以及資金等問題,該項目一直未動工。去年7·21之后,該項目迅速獲批。
利用:
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市委書記郭金龍曾多次到一線調研。提及防洪排澇,郭金龍特別指出,要“堅持疏堵結合,排蓄結合,地上地下結合,緊緊抓住主要矛盾,逐一解決和突破”。“蓄”和“用”已經成為防洪排澇的關鍵一環。
開發商建房子先過“雨水規劃”關
新建小區不得增加雨水外流量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新規劃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將雨洪利用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今后將與規劃委對接,任何項目施工前,必須保證不改變土地原有的雨水徑流系數,這就要通過配套的集雨工程、綠地建設等措施來實現這個“不改變”。
隨著北京城市的快速發展,不透水面積比例大幅提高,導致相同降雨條件下,徑流系數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加,加大了城市防洪排澇壓力,引發道路積水等額外難題,同時也造成雨水資源的流失。
新規劃對雨水利用蓄水工程的要求是,新建區以不增加建設區域內雨水徑流量和外排水總量為控制目標。已建成小區要因地制宜建設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或設施,積極推廣透水性鋪磚,建設下凹綠地,有條件的可建設低下蓄水池。
7·21之后,北京市規劃委出臺了“新建建設工程雨水控制與利用的技術要點”,要求新建建設工程硬化面積達10000平方米以上(含)的項目,必須按照每一萬平方米硬化面積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此外,新建小區綠地中至少要有50%建成可滯水的下凹式綠地。但是這些規定是否有強制性,開發商房子建好,不落實怎么辦?
對此,《北京市防洪排澇規劃》明確,新建區,必須以不增加建設區域內雨水徑流量和外排水總量為控制目標。已建成區則要因地制宜建設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或設施,積極推廣透水性鋪磚,建設下凹綠地,有條件的可建設地下蓄水池。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具體操作的要求是兩方面內容,一個要從面上控制徑流系數,另一個是從源頭控制雨洪水,規劃將雨洪利用作為重要內容。
“北京市缺水,下雨又很集中,一方面要解決雨洪災害,一方面還要解決雨水利用。如何從面上控制徑流系數?比如這塊地原來是農田,雨水能夠滲透下去,如果下了100毫升的雨水,可能7成滲透到地下,只流出三成的雨水,也就是我們專業上說的徑流系數是0.3。但一旦建成房子,修成道路或者其他項目,最終可能就流出80毫升至90毫升的雨水,徑流系數就接近1了,造成城市排水壓力增加。”該負責人解釋說。
規劃作出這樣的要求后,開發商、施工者或者說一個工業園區,住宅小區都要通過不同的辦法控制徑流系數和外排水流量不增加。具體措施是可以做透水路面,做屋頂集雨設施,把雨水先蓄起來。規劃委要先審批這個圖紙,雨水利用關通過了,才能開工建設。
回應:
年內出臺雨洪工程補貼標準
截至2011年,全市已經建成各類雨水利用工程1500項,其中城鎮雨水利用工程808處,年綜合利用雨水1500萬立方米。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雨洪控制利用工程啟動較早,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工程分散,整體規模小,社會對雨洪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政策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雨洪控制利用效果欠佳。
新規劃要求,結合用地規劃,提出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總體布局和利用模式。提出城區及郊區雨洪控制與利用措施,工程規模等,以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涵養地下水源。提出雨洪控制與利用的政策措施,標準及規范。
北京市節水中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北京市雨水利用就是要按照“先入滲、再滯蓄、后排放”的原則,制定下一步雨水利用規劃,選擇一些大的場地,比如公園、體育館這樣的地方,建設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以推進全社會雨水利用工作。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年內將出臺雨洪利用工程的補貼政策和標準,目前正在制定中,同時將推進全市節水工作的開展。
背景:
現行防洪規劃僅涉及中心城區
北京現有的防洪規劃是1995年編制的,為何17年后才重新編制《北京市防洪排澇規劃》?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并不是7·21暴雨之后,北京才想到要重新制定城市防洪排澇規劃。2011年底,水利部下發文件要求有防洪任務的城市抓緊編制或修訂城市防洪規劃,力爭用兩年時間左右,全面完成防洪規劃編制、修訂完善和審批工作。
自2004年以來,北京地區發生局地極端天氣(小時降雨量超過70毫米)37次。局地暴雨造成多處立交橋或重點道路積水,交通中斷,地鐵進水等險情。特別是7·21洪澇災害,給全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此外,還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北京地區河流均屬海河流域,而海河流域已經有近50年未發生較大洪水,北京市大部分防洪工程從未經受過洪水考驗,一旦發生洪災,后果難以預料。北京市現有的防洪規劃是1995年編制的,該規劃范圍主要是中心城,與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中心城-新城-鎮的結構不適應。
該負責人表示,新規劃將是北京市第一個全面的防洪排澇規劃,涉及16區縣。
時間:2013-01-22 13:11來源:京華時報作 者: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