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文史e家(微信號:wenshiyijia2016)授權轉載。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洋務派代表人物,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他曾做過浙江巡撫、陜甘總督、閩浙總督、兩江總督等封疆大吏,尤其在光緒朝時督辦新疆軍務,收復南疆和北疆。左宗棠在官場縱橫捭闔,但卻儉樸從政,自號“忠介先生”,可謂晚清官員楷模。
清廉節儉
左宗棠自擬對聯:“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無論官職高低,左宗棠為官時都自甘清苦,廉潔為公。在他出任督撫時,只要有新上任的知縣,穿著華麗的服飾來拜見,他便嚴加訓斥,強調知縣乃是親民之官,事必躬親,不適合穿漂亮衣服。凡有官員喜歡虛華奢侈者,都被他斥責或彈劾。故一時間,在他任職地方的下級官吏都爭相崇尚樸素,官場風氣大為改觀。一次左宗棠赴京覲見慈禧太后,但宮內太監卻向他索要宮門費,才可進入宮城。左宗棠大怒說,我曾在百萬大軍中出入,也無人敢阻擋,更不用說你這等鼠輩了,而且我也沒多余的錢來給你,既然不準我覲見,就只有返回住所了。該太監聞聽大懼,遂將其放行覲見,由此也可見左氏之廉潔。
左宗棠
為樹立良好官風,左宗棠還以身作則,生活儉樸。他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場合才穿官服。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員因公事到浙江謁見左宗棠,當時天氣異常寒冷,左宗棠卻僅穿一件布面皮袍會客。后留客人用飯,客人以為有盛宴招待,但桌上卻只有幾片白肉和一盆雞湯。左宗棠愛讀書寫字,衣袖經常磨破,故曾請人專門制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頻繁修補衣袖,門人為它取名“宮保(因左宗棠加太子少保銜)袖”,并被眾人模仿而流傳開來,一時傳為佳話。在他六十大壽來臨之際,為防止大肆慶賀,還特意叮囑兒女們不準宴客開筵,親友中有來祝者只是提供便餐招待。
清朝官員縱容子女奢靡享受,乃是常有之事,但左宗棠卻教導子女們養成節儉之風,不能貪圖錢財,認為:
凡人需從吃苦中來。收積銀錢貨物,固無益于子孫;即收積書籍字畫,亦未必不為子孫之累。
在左宗棠的愛妻去世時,他也反對喪事大操大辦,而是要求兒女節儉處理。他不準后輩在老家購置田產,大興土木。有次兒女們以為父親祝壽為名,將家中舊屋擴建修繕,他得知后,寫信嚴厲痛罵:“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作為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與大多擁有萬貫家財的其他督撫相比,左宗棠留給四個兒子的家產卻只有2萬多兩,每人不過五千兩而已。
愛民好施
當時地方官員往往恃權傲物,視民眾為草芥,左宗棠為此訓示下層官員要以身作則、愛民如子,他認為官無論大小,總要有愛民之心,總要以民事為急:“做官要認真,遇事耐煩。體察久之,無不曉之事,無不通之情,一片心腸,都在百姓身上。”他在官員選拔中注重德才兼備,強調官員的心術與操守品德,對于官德不佳者予以彈劾。特別是他針對地方官員魚肉百姓、攤捐雜稅橫行的現狀,減少地方官府的亂收費,核減民眾所繳的錢糧,受到百姓稱贊。
《左文襄公年譜》中有“淮南通泰場范堤,公與運使巡視,議集資先筑潮墩,以御異患。”
與多數官吏貪財圖利不同,左宗棠樂善好施,從不計較金錢。如在浙江巡撫任上時,按清朝慣例,寧波海關為其提供八千兩的平余銀,他卻全部轉交給浙江賑撫局,用以賑濟災民與老弱病殘。自湘軍征戰以來,各路帶兵將領多靠戰爭掠奪與獎賞暴富,但左宗棠卻不發戰爭財,凡是朝廷給予的犒勞賞賜,大都分給將士們。在他從蘭州移師肅州指揮收復新疆作戰時,還曾將兼任陜甘茶馬使十年的三萬余兩的俸祿,全部交給代管后方事務的劉典,以備陜甘急需之用。他還在各種日常事務中,用自己的俸祿處理各種公事或資助那些有困難的部屬,所以他們都對左宗棠感激佩服。當他的老部下劉典病故后,左宗棠特從自己俸祿中拿出六千兩,安置劉典下葬,并為他建百歲坊及處理其他善后事宜,卻不動用公款。
晚清災害頻發,民眾深受其害,左宗棠還經常賑濟災民,如湖南發生水災時,他捐銀一萬兩,陜甘大旱時,又捐給陜西一萬兩、慶陽三千兩,都對當地的賑災大有幫助,救助了一批災民。當時清政府規定,督撫一年的養廉金為銀一萬兩到兩萬兩不等。但他每年只取數百兩作家用,其余全部接濟部下、災民或交公用,故自己的收入往往所剩無幾。為此,他專門寫信向家人解釋寄錢少的原因,希望家人量入為出,勤儉度日。因接濟家用不足,友人胡林翼曾為此特別函告湖南官紳,希望他們暫借部分金錢,用于左氏資助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