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水排水2020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 (第十一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問答 » 水問答 » 正文

    中國還能再創經濟奇跡嗎?

    已關閉 懸賞分:15 - 提問時間 2014-04-05 21:23
     

    中國還能再創經濟奇跡嗎?

    2014-04-05 新財富雜志

       

     

      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員蔡昉:中國經濟奇跡是過去35年的,今后能否繼續創造奇跡呢?

     

      有人說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可是,這在早些時候并不被大家所承認。前些年我和林毅夫、李周三人合寫了一本書,叫《中國的奇跡》,出版時正值改革開放20年。我們提出的“中國的奇跡”一說,被很多人質疑,他們問:你們是不是對中國經濟太樂觀了?這本書后來出了11種版本,包括8種語言,今天幾乎沒有人還懷疑中國出現了經濟奇跡。

     

      但是,奇跡是過去35年的,今后能否繼續創造奇跡呢?就像美國前財長、也是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所說:中國能不能創造奇跡,取決于中國能不能繼續發展。這個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閉幕,中央發布了關于改革的決定,部署了全面改革的方針。今天我希望從紅利的角度為改革做一個注腳。

     

      先看中國的人口到底發生了什么?總體看來,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這意味著我國的發展階段發生了根本變化。上周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上,終于實現了對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生育政策轉向了“單獨二胎”:夫妻中有一個人是獨生子女,他們就可以生兩個孩子。

     

      此次新調整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生育率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了。生育率是指一個婦女終身生育的孩子數量,(在一夫一妻制下)亦即一對夫妻生育孩子的數量。一對夫妻是2個人,他們生育2個孩子,加一點磨損算成2.1個孩子,這叫替代生育率(兩個孩子將來可以把一對夫妻替代)。如果長期保持2.1的替代水平,那么人口是不增不減的,是穩定的。如果低于這個水平,總有一天,人口是絕對減少的。

     

    圖一

     

      根據上圖藍線,至少有20年,中國一直處在2.1的替代水平之下。最近這幾年更低,一般認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個婦女終身生育的孩子數)是1.4。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說中國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因此,我國人口長期處在低生育水平。過去出生的人進入勞動年齡人口,而后面生育率又非常低,再往后勞動人口就會逐漸減少了。在此之前,會出現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很快、數量很高、比重很大的局面,而在他們所要撫養的人中,孩子越來越少;在一定時期內,需要撫養的老人也不見得增加很快。因此,我國的人口結構是非常有利的,這就是人口紅利。

     

      到底什么是人口紅利?舉例來說,過去35年平均GDP的增長率是9.8%。根據下圖,最大的貢獻是資本積累(黃色),61%的貢獻率。

     

    圖二

     

      但是資本積累和我國的人口也是有關系的。第一,人口撫養比如果很低,而且不斷下降的話,就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所養活的年輕人和老人比較少,負擔輕,所以創造的產品價值很大一部分就可以儲蓄下來,就有更高的儲蓄率和資本積累率,因此可以實現更高的投資率。所以資本和它是有關系的,也是人口紅利因素。

     

      再看人力資本,也就是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大規模的勞動年齡人口,他們受教育水平提高的話,整體的生產能力就會提高。勞動力的數量、生產力的貢獻,很大一部分表現在勞動力(綠色部分)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的進程中。因為在農業中勞動力是過剩的,生產率很低,把這部分人從生產率低的部分轉到生產率高的部分,就意味著資源配置項目的提高,生產力的總體提高。

     

      所以大體上看,中國經濟增長的9.8個百分點幾乎全部和人口相關。雖然不是唯一因素,但都是受到好的人口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過去的人口趨勢變了,那么經濟增長速度會受到影響,增長速度就會下降。事實上,我國人口結構沒變。2010年我國進行了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一出來,我們就開始分析,結果發現一個特點:15到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0年達到最高峰,之后就下降了,2011年絕對減少,2012年一下子減少了345萬,因此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國家統計局局長在記者招待會上也公布了這個信息。

     

      與此同時,我們計算人口撫養比的時候,把勞動年齡人口擱在分母上,把依賴型人口擱在分子上,因此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人口撫養比就相對上升了,正好和以前的趨勢相反。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人說人口紅利已經開始消失。如果人口紅利消失了,就意味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我提出了“劉易斯轉折點”這個概念。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很長時間里有大量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在農業。因此,中國不愁勞動力,愁的是非農產業能不能發展、創造出足夠多的崗位,把這些剩余勞動力吸納掉。

     

      在沒有把剩余勞動力吸納掉之前,中國有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資不需要上漲,新創造出來的就業崗位可以吸納更多人就業,而不是非得漲工資才能有人來。這個經濟發展過程叫做“二元經濟發展”,這個發展模式被經濟學家劉易斯所概括,因此叫做“劉易斯模式”。

     

      但是如果有一天勞動力供給沒那么充足,而經濟發展很快,勞動力就不再能無限供給,而是出現短缺現象。勞動力出現短缺,工資就得上漲。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轉折點,它意味著劉易斯模式到頭了。因此我把它叫做“劉易斯轉折點”。

     

      2004年中國出現了民工荒,勞動力短缺。從2004年到現在,每年農民工的工資都有兩位數的增長,增長非常快。因此,我把2004年定義為劉易斯轉折點。

     

      當時這個提法幾乎所有人都不贊成,政府部門、經濟學家、中國人、外國人都批評我。當然也有人向我善意指出,如果我不說有“劉易斯轉折點”--因為這個點就是一個點或一年--而是說“劉易斯轉折區間”的話(指若干年)那么,別人會更容易理解,畢竟經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接受這個意見,那么中國的劉易斯轉折區間就是指從2004年到2010年。2004年我國出現了民工荒,農民工和普通勞動者的工資開始上漲,到何時為止呢?到2010年。因為從2010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是絕對減少的,這是我們從沒見過的現象,所以劉易斯轉折區間也就6年而已。

     

      經濟減速的結骨眼將決定中國今后的三種命運

     

      這個轉折區間已經結束了,說明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意味著什么呢?第一,就是經濟增長減速,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也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圖三

     

      在上圖中,藍色線是潛在增長率,是指一國(或地區)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我們知道,經濟發展速度要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根據當時我們的測算,從1978年到1994年,我國的潛在增長率是每年9.66%,跟實際增長率差不多;從1995年到2010年(2010年人口紅利消失),潛在增長率是10.3%。2010年之后,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十二五”期間,也就是自2011年到2015年期間,只有7%或6%。再往后還會降,也就是說到“十三五”期間,潛在增長率要降到6.2%,這個變化幅度是相當大的。

     

      發生這樣的變化之后,潛在增長率降下來沒有關系,關鍵是在減速的過程中,怎么認識這種現象,從而做出什么樣的政策選擇。也就是說,先有高速經濟增長,然后開始減速,恰恰這個結骨眼將決定中國今后的三種命運。

     

      第一種命運,就是經歷了這個階段,把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創新、生產力的提高,最后逐漸成為發達國家,例如歐洲和北美。

     

      第二種命運,也是發達國家,它也經歷一個減速的過程,但它不理解為什么減速,它以為是需求不足,于是就大規模刺激需求,例如日本。結果日本經濟自人口紅利消失以后,也就是1990年之后,幾乎是零增長,人們叫它“失去的二十年”。當然日本很發達,生活水平很高。日本減速的時候,它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了,所以可以說日本陷到了“高收入陷阱”里面,但畢竟它是高收入。

     

      第三種命運,就像很多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是沒有良好的應對,政策上犯錯誤,體制不健全,還出現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數十年沒有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如何認識經濟形勢、如何選擇經濟政策就十分重要。

     

      經濟形勢既要看潛在增長能力,也要看需求形勢

     

      因此,應當怎樣認識當前的經濟形勢呢?薩廖爾森在其《經濟學》中講到:“如果你教會鸚鵡什么叫'需求',什么叫'供給',鸚鵡就成為經濟學家了。”但是問題在于,除了懂得需求和供給之外,還要懂得什么時候從需求方面看問題,什么時候從供給方面看問題,否則你還是鸚鵡,不是經濟學家。

     

      很多關心經濟形勢的人會問:“經濟增長速度下來了,是不是很危險?”不一定。看經濟形勢要分長期視角和短期視角。長期就是看增長率。經濟的增長能力、勞動力有多少,土地有多少,資本積累可以達到多少,生產力進步可以達到多少,這些是相對穩定的,是長期的趨勢。短期是看需求形勢,因為需求可以短期波動。比如,美國突然發生次貸危機,出現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機,西方國家就掉下來了,眾多產品沒有需求了,這時候我國有多大的潛在供給能力都沒有用,因為別人不買你的產品,因此需求是短期的,是周期性的。

     

      那么長期和短期就可以組成四種情形:強供給和強需求結合成為第一種情形,強供給和弱需求結合成為第二種情形;弱供給和強需求結合成為第三種情形,弱供給和弱需求結合成為第四種情形。

     

    圖四

     

      先看第一種情形。所謂強供給,就是潛在增長率很高,同時需求也很高。總體來說,2010年中國經濟就是強供給和強需求的結合。大家看潛在增長率(粉色線)就是這個水平,實際增長率也是這個水平。因為那個時候,我國有人口紅利,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提高了內需,我國要建設基礎設施,要增進城鎮化,需要大量的投資。加入WTO以后,中國的產品走向全世界。這些加起來就形成了非常強勁的需求,無論是投資需求還是消費需求。因此合起來,就形成了9.8%的平均增長率,這就是2010年之前的常態。

     

      但是在2010年之前的常態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實際增長率(藍色線)明顯低于潛在增長率的部分,那就是受到需求的沖擊。經濟的增長能力還在那,但是需求受到影響了。

     

    圖五

     

      根據上圖,1990年代初,中國宏觀經濟不景氣。1990年代末,中國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大量失業。2008年、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這時候都是需求短期的因素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潛在增長率比較高,實際增長率下降了,結果大量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資本的利用不足就是資本過剩,勞動力的利用不足就是失業下崗。

     

      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潛在增長率降下來了,人口紅利消失了。潛在增長率下來了,實際的增長率也就降下來了。經過測算去年(2013年)的潛在增長率只有百分之七點幾,而實際增長速度就是百分之七點幾。看上去我國的增長速度降下來很多,按照前總理溫家寶的說法,低于8%就有失業的現象發生,但是我們去年沒有擔心,今年也不擔心。

     

    圖六

     

      李克強總理說7.2%的速度我們可以接受。為什么?因為潛在增長率降低。潛在增長率低就意味著沒有那么多人需要就業崗位,如果還有人需要,經濟增長率不需要到8%就能夠滿足他們的就業。

     

      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實際增長速度和潛在增長率是一致的,所以沒有周期性失業現象的發生。為什么朱總理要“保8”,溫總理還要“保8”,但是李總理“保7”就可以了呢?因為我國的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階段性的變化。

     

      還有第四種情形,是比較糟糕的情形,就是弱供給,潛在增長率下降。未來我國將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當年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日本,日本人不愿意接受,他們認為是需求的問題,就去強刺激,拉動需求,拉動投資。如果硬要保持高于潛在增長率的水平實現經濟增長的話,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呢?

     

      舉例來說,劉翔有他的潛在增長率,因為:第一,他是一個標準的人,而人是有生理極限的;第二,他是一名特定的運動員,他的稟賦是其潛在增長率中的一部分。潛在增長率中還有另一部分,是他的團隊、教練、訓練方法等,相當于生產力。這些東西結合起來決定了劉翔的潛在增長率,比如說是12秒。那么一些需求因素可能會影響他。這些需求是什么?可能是行政部門給他的硬性要求,說你要為國爭光;可能是老百姓對他不切實際的要求,一旦他成績稍有波動,人們就批評他;還有廣告商對他的物質誘惑,所有這些都導致對劉翔成績的需求高于劉翔的潛在增長率,即高于他的能力。他的潛在增長率是12秒,你一定要讓他跑11秒的話,有時候他也許能達到你的要求,而更多的時候是受傷。劉翔實際上是經常受傷的。

     

    圖七

     

      因此到了這個階段,不能超越我國經濟的潛能。如果人為刺激經濟增長,就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所以有人概括李克強經濟學,其中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可大規模刺激。因為,大規模刺激會導致問題。你要刺激,國家會給大家補貼,讓大家都增加投資,但是市場并不需要。市場需要大家買得起的產品,如果補貼給多了,那么成本太高,價格也高,百姓不能接受,結果就是產能過剩。

     

      但是,產能過剩還是最好的結果,還有更糟糕的結果就是日本的教訓。潛在增長率下降意味著,工廠不是生產不出那么多產品,而是生產成本提高了,已經沒有那么大的比較優勢了,所以只能生產較少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硬給它投資,給補貼,允許低息貸款,但工廠沒有積極性,因為他們在市場上不能實現這些產品。

     

      如果實體經濟做不到,那把錢投在基礎設施上好不好呢?基礎設施是一種深層次的需求。經濟要發展,是因為生產要發展,它需要基礎設施,而生產發展速度沒有那么快,基礎設施也不需要建設那么快。所以這個時候你給我錢建基礎設施,其實也沒有積極性。建了基礎設施其實還算是好的,因為建了高鐵、高速公路,盡管空著它,但還是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更加糟糕的是什么?如果基礎設施建設沒有積極性,實體經濟建設也沒有積極性,發出去的錢都跑到虛擬經濟里面去了。凱恩斯是搞經濟刺激的老祖宗,他有一個同事,也是經濟學家,同時在政府工作。當時這位同事給凱恩斯寫信說,你想設計一個很大規模的投資方案,你拿出錢后,可以投資,可以生產,但是沒有訂單。錢哪去了呢?都跑到金邊股票那里去了。股票是虛擬經濟,理財產品不僅有股票、債券,還有房地產、海外資產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錢都跑去虛擬經濟,于是促成了經濟泡沫,因為它不是實體經濟。

     

      日本從1990年開始,人口紅利消失,它的人口結構的變化跟中國目前的差不多。人口紅利消失,但日本不認為是潛在增長率下降,于是就刺激,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寬松的財政政策。可是人們不愿意在實體經濟中投資,也不愿意把錢扔在基礎設施上,結果很大一部分錢跑到虛擬經濟里面去了。

     

      虛擬經濟除了股票、證券、房地產、海外資產,還有藝術品買賣。梵高的畫固然很好,但他畫作的價格主要是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炒上去的。日本人錢太多了,后來日元又升值,實在不知道錢應該花在哪里,因此他們就搶購西方名畫,梵高的《向日葵》就是在這個時期炒上去的。

     

      大家現在看一看世界各主要藝術拍賣品市場都是什么人呢?都是中國人。不僅是因為中國富(比我們富的國家有的是),更多的是因為資金有過強的流動性,不知道錢該怎么花。這是泡沫經濟的一個表現,但是泡沫終究要破滅,泡沫破滅以后,在日本就形成了“失去的二十年”。

     

    圖八

     

      上圖這條紅線是日本的人口撫養比。人口撫養比下降的過程就是人口紅利的時期,因此在下降的50年代到70年代,它實現了每年9.2%的高速經濟增長,那時候叫日本奇跡,也叫東亞奇跡。

     

      但是1975年以后,它的撫養比下降到最低點,就不再下降了,但很長時間也沒有上升,在它停滯的這段時間里面,它的增長速度降到每年只有3.8%,按日本的說法還不錯,但要拿到中國就不能這么說了。

     

      1990年之后,日本的撫養比迅速上升,這說明它的人口紅利消失了。這時它犯了經濟形勢判斷上的錯誤,因此在二十年里,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只有0.85%。如果你直接看它的數字,它的每年增長速度是0.24%,后來變成0.85%是因為它的通貨膨脹率是負的,所以它還能夠把增長速度往上調一調,這就是失去的二十年。

     

      今天“安倍經濟學”說是有三個箭頭,其實仍然是一個強調刺激的經濟學。搞財政刺激政策,還是從需求方去刺激,這是錯誤的。安倍經濟學里也有一條叫“結構性改革”,但是他的改革遲遲沒有什么動靜,但是他的刺激已經搞了。這是過去的錯誤,過去刺激沒有管用,今后刺激還不會管用,我個人不看好日本經濟。所以中國不要重蹈日本經濟的覆轍,我們強調的是通過改革,從供給方面獲得制度完善。

     

      通過改革從供給方面獲取制度紅利

     

      有人概括“李克強經濟學”有三個要點:第一是大規模的刺激。因為潛在增長率下降了,所以想辦法通過刺激提高潛在增長率;第二是去杠桿化,防范金融風險,防止經濟泡沫,當然這永遠是正確的;第三是改革,通過各項改革,能夠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后獲得制度,也就是說我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靠的是通過改革創造新的源泉,而不再可能完全依靠過去的源泉。

     

      改革紅利也有歷史依據。1990年代初,世界銀行做了一本發展報告,第一次把東亞的經濟發展作為一個經驗推薦給全世界,叫做“東亞奇跡”。“東亞奇跡”主要講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時候人們已經熟知日本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奇跡大家是第一次聽說。

     

      這時包括克魯格曼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站出來批評:“亞洲四小龍沒有什么奇跡可言,它們今天的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是看上去它和當年蘇聯是一樣的,蘇聯也曾經增長很快,但是蘇聯的增長主要是靠生產要素的投入,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沒有技術進步,沒有生產力的提高。”蘇聯的經濟崩潰了,他們認為亞洲四小龍就是當年的蘇聯,是紙老虎。

     

      克魯格曼預計這四個經濟體不會發展成功。他說這個話是在90年代中期,那么到了2000年前后,亞洲四小龍還在發展,而且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遭遇了一些困難,但是又恢復了。

     

      后來在一個會議上,前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和克魯格曼聚在一起。李光耀請教克魯格曼一個問題:“教授,你說我們的經濟增長是靠高投資,沒有生產力的提高,不會成功。但是我們高投資保持了40多年,經濟增長保持了50多年,新加坡還沒有倒,你怎么回答?”

     

      我沒有聽到克魯格曼的回答,但是我可以替他回答。第一、克魯格曼犯了個錯誤,因為他是一個新古典經濟學家,他不懂人口紅利。在人口紅利的發展階段上,是可以用資本和勞動投入取得高速增長的,他只是看到了西方的新古典式的增長。

     

      第二,他可能沒有關注到新加坡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后,采取過的兩個重要措施。一是延長人口紅利,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新加坡勞動力不再增長,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這之后新加坡雇傭了大量外籍工人,目前新加坡的GDP有40%是外籍工人創造的,所以他把自己的人口紅利變成國際的,例如新加坡的乒乓球女隊全是中國大陸的。

     

      這一條中國可以做,因為有大量的農民工還沒有在城市定居下來,他們的勞動力供給還是不穩定的,甚至一些農民工到了40歲就得回家,沒有城市戶籍和養老,他們還得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如果改變這種制度的安排,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他們的勞動供給才能充分發揮。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做了一件正確的事。當時克魯格曼批評新加坡的時候,他說:“為什么你不能持續增長?因為你只有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沒有生產率的提高。”這種生產率在經濟學里叫全要素生產率。受到批評后,新加坡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它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變成了國家發展目標,每年要提高2%。

     

      因此,新加坡在消失人口紅利之后,一方面它利用外邊的工人,另一方面它把經濟增長真正轉向生產力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

     

      今天看世界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前10位里面亞洲只有新加坡和香港,日本已經在20名以外,這說明新加坡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因此,無論是挖掘傳統人口紅利的潛力,還是開發新紅利的經濟增長源泉,中國其實都需要經濟制度的改革。

     

      通過改革發掘生產要素的潛力

     

      土地、勞動、資本這三種生產要素,如何挖掘它們的潛力?要通過改革。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力?也要通過改革。

     

      第一,過去討論了太多的資本和勞動,但是不應該忽略土地是經濟增長中的重要因素,在非農產業中如此,農業中更是如此。目前,我國的農業由于土地被分成細碎的小塊而缺乏效率。

     

    圖九

     

      上圖是我國目前農民工的構成,其中有9000多萬人沒有離開本鄉鎮,在本地非農就業,那么農業就成為他們的堅持,他們當然不會放棄土地。因此每家的土地還是相當分散的保留著,但不一定經營得很好。

     

      還有一類是家還在農村,但是家庭中的有些成員在城里打工,這些人當時的數量是1.59億,今年漲到了1.71億。真正舉家外遷的只有3000多萬,按理說這3000多萬人應該把土地退回來,但事實上他們認為土地還是自己的保障和退路,因此土地也沒有集中。

     

      所以,我國的土地仍然非常分散。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一家一戶的小片土地既沒有生產力,也沒有更好的勞動力去經營它。所以農村形成了“三八六一九九部隊”。“三八”指農業的女性化;“六一”指留守兒童,這些兒童沒有大人管教,也不好好上學,寧愿幫爺爺奶奶干點活;“九九”指老人。這種現象是存在的。

     

    圖十

     

      上圖是Google地圖上海崇明島兩片不同的地段。下邊這一段是傳統的家庭經營,每家一塊土地,上面可以蓋一些房子和小設施,道路還要留出渠道。本來應該是綠色帶,但是上面插上了很多別的顏色,這些別的顏色就是土地面積的損失。李克強總理在河南工作的時候講過,如果把土地全都集中起來,光這些溝溝坎坎、道路、渠道就可以節約出20%的土地。

     

      上邊這一塊搞的是規模經營,土地被集中起來,更加完整。農業的未來出路就在規模經濟。因此可以通過加快勞動力轉移,同時實行土地制度改革,從而提高土地的規模和利用效率。

     

    圖十一

     

      紅色線是潛在增長率,未來要下降。有沒有辦法提高潛在增長率呢?我們當時測算有兩個辦法。

     

      第一,增加勞動力供給,就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那么勞動力供給從哪來呢?從農民工更穩定的就業來。解決農民的戶籍,解決他的基本公共服務,他預期在城市留下去,他作為勞動力的供給就更穩定了,就可以直接提高潛在增長率。第二,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可以直接提高增長速度。

     

      戶籍制度改革是一石三鳥的辦法

     

      先講戶籍制度改革,我把它看成是“一石三鳥”的辦法,同時解決勞動力供給、消費內需和資源重新配置的問題。

     

      第一,戶籍制度改革會讓農民工更加穩定。

     

      第二,可以創造一種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益。戶籍制度改革以后,意味著不僅靠工資來吸引,如果工資提高太快,企業受不了,就業崗位容易減少。工作漲幅不能超過勞動生產率,否則企業承受不了。

     

      因此要靠勞動力轉移。戶籍制度改革,讓生產力提高,從生產力低的地方農業轉移到生產力更高的地方,非農產業、服務業、制造業。資源重新配備了,生產力就可以提高,同樣提高潛在增長速度。

     

      全國農民工,包括外出的和沒有外出的,在當地轉移的有2.7億人,其中1.7億是進城的,還有差不多1億人在本鄉鎮從事非農工作。對于進城的這部分人,如果給他們上漲工資和基本公共服務,他們得到城市戶口,就沒有后顧之憂了,他們不會擔憂孩子上學,自己生病、養老和失業問題。

     

      而現在的情況是農民在城市打工,在城市住著,但不能像一個標準市民那樣消費,所有這些因素如果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就會有相當大程度的緩解,因此他們煥發出巨大的消費能力。

     

      進城農民工1.7億,占到城市勞動力的35%,再加上1億在鄉鎮的農民,他們的消費能力是非常巨大的。這樣我國就不會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消費需求起到了作用,這樣中國經濟才會更加平衡、更加協調、更加可持續。

     

    圖十二

     

      人口政策的調整有沒有效益?我做了一個模擬(上圖),如果政策不變的話,趨勢就是潛在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下降(藍色線)。

     

      如果政策有所調整,我國現在的生育水平差不多是1.4%,如果提高到1.6%的話,就是粉色線,在20年以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受到生育政策的正面影響。因為,今天調整人口生育政策,生出來的是嬰兒,20年后他們成為勞動力,就會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如果生育水平能夠提到1.7-1.8的話,就是綠色線,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會更快一些。如果增長到1.9的話,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會更快,老齡化程度會更低一些。

     

      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不能希望生育政策調整能夠在短期內帶來什么積極的影響,但是長期內是有效的。同時,短期內生育政策調整也不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不用有太大的擔心。

     

      最后,生產率提高的途徑從哪來?如何從改革中挖掘生產率,提高潛力?生產資源的配置是主要的生產力來源。配置有三種,一種配置是在農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我國過去主要靠這一配置得到生產力的進步,大規模的勞動力從農業生產轉移出來,得到了資源配置的效益。

     

      但是農民進城以后,沒有那么多的農業生產勞動力了,生產率從哪來呢?農民進城以后,進入第二、三產業,勞動力資源是不是配備得有效率呢?是不是有些行業需要勞動力,卻遭到限制呢?一個行業中,企業之間資源配置是否充分有效呢?有大量的潛力可以挖掘。

     

      沒有創造性破壞,就沒有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

     

      我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千千萬萬的企業,未來生產率要提高,技術要進步,產業結構要升級,不意味著每一個企業都是同比例提高,而是那些生產率更高的企業得到了機會,擴大了資金,把別的企業兼并了。沒有生產率進步的企業會消失,會退出,這就是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沒有創造性破壞,就沒有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如果保護那些沒有效率的企業,還讓它處于壟斷地位,就意味著人為地制造僵尸企業。大量僵尸企業繼續存在,生產率就不能得到提高。因此要打破壟斷,實現企業自由的進步和退出。這次改革提出用負面清單的方式來決定企業進入還是退出,而不是過多用審批方式,這些改革都能創造出新的資源配置效益。

     

      農民工市民化、土地制度調整以及產業的進出壁壘問題,只是幾個例子。其實十八界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經濟的那一部分,每一個項目都能引申出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源泉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去我國主要依靠特定的人口結構,今后要靠改革挖掘新的經濟增長源泉。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蔡昉,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員。著有《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謎》。本文為作者演講內容。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98 次關注     提問者: 匿名  


    [ 知識問答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問題搜索
         
    相關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隆化县| 渭源县| 彰武县| 伊川县| 囊谦县| 抚松县| 连江县| 瑞金市| 长葛市| 蓬莱市| 铁力市| 宁都县| 金山区| 木兰县| 朝阳市| 荃湾区| 青河县| 庆阳市| 陆河县| 巴塘县| 曲阜市| 高邮市| 白水县| 曲松县| 金乡县| 金秀| 湟源县| 兴文县| 浦县| 鸡东县| 金昌市| 阳泉市| 无棣县| 千阳县| 宿松县| 崇阳县| 益阳市| 三穗县| 龙胜| 洛浦县|